1月28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蚂蚁集团正计划转型为央行监管之下的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在2月中旬敲定。对此,一位蚂蚁集团发言人不予置评。一条真假难分的消息背后,隐约透露出蚂蚁集团长达半年的涅槃。
01
整改漩涡
去年11月1日,央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正式施行,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设立了轨道。此前,金融控股公司一直未纳入专门监管,以致出现股权结构复杂,金融业务盲目扩张等问题。
长期以来,蚂蚁集团整体并未受到资本要求与规则约束严格的金融监管。去年12月,银保监会等四家监管部门联合约谈蚂蚁,出台5项整改要求,其中第三条为:“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蚂蚁方则迅速回应称已立即着手制定整改方案。
主攻贸易政策与经济学的康奈尔大学教授Eswar Prasad表示,重组之后蚂蚁集团将难以洗牌子公司业务,将金融风险转移至监管宽松部门。蚂蚁集团此前可以利用监管套利掩盖新业务风险,以使整体财务状况显示良好,而这种风险一直是金融监管部门的隐忧。Eswar Prasad教授还曾是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区负责人。
02
IPO滑坡之后
据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蚂蚁曾计划将资产管理与消费信贷业务单独纳入一家子公司,并使其成为金融控股公司,以避免未来整体业务受到类似银行业的严格监管。
2020年7月蚂蚁集团宣布IPO,曾创造两次“史无前例”。据其发布定价估算,“A+H”同步上市后两地募资额合计345亿美元,为全球史上最大规模IPO。而随后,其上市计划因监管问题被叫停也成为中国证券史上首例。
距其上市不到40天前,蚂蚁金服运营主体——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变更企业名称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若重组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之下,蚂蚁可能需要进一步证明自身视为增长引擎的“科技服务”业务的营收能力。
日前,彭博高级分析师Francis Chan曾预测,蚂蚁集团目前估值可能不足宣布上市之前的三分之一。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情况下,后续若被反垄断瞄准,或将导致其估值进一步下滑。
此外,重组还将使蚂蚁集团收入与利润增长受到限制。据蚂蚁招股书显示,其消费信贷等业务在2020年上半年总收入中占比39.41%,为其最大收入来源。据官方数据显示,花呗、借呗服务用户约5亿,多数用户为90后的年轻人。去年12月,“花呗调整年轻用户额度”曾以3.8亿阅读量登上热搜,引发热议。严监管之下,蚂蚁集团正在接连收缩其金融业务规模。
03
沉默中的积攒
1月21日,时隔88天,马云重现在公众面前,与国内近100名乡村教师进行线上视频“云”见面。一时间,阿里巴巴港股大涨,盘中曾涨超10%,而同属于阿里系列的阿里健康涨超17%,阿里影业涨超3%。这位阿里系的精神领袖,仍保持着在全球企业界巨星般的热度。
作为生活场景中的基础支付应用之一,蚂蚁集团旗下支付宝仅中国用户便拥有10亿。截止2020年6月,支付宝年数字支付交易额超17万亿美元,向约5亿用户发放无抵押短期贷款。在推进国民经济运转层面上,支付宝功不可没。同时,其消费信贷业务也确实为初入社会的年轻群体提供了经济周转能力。
1月28日晚,“花呗借呗上线额度管理新功能”以2.7亿阅读量冲上微博热搜。花呗、借呗用户界面上线自主调整额度、设置支出提醒、调整付款顺序等新功能。对此,蚂蚁集团回应称花呗借呗将持续倡导理性消费,让用户看到了作为国民级互联网巨头企业的担当。
1月26日,央行行长易纲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被问及蚂蚁集团是否会重启IPO后,他表示,遵循正常法律程序将会有好结果,消费者对支付宝整体满意度高,涉及消费者隐私等问题解决后会回到正轨。
前方或面临重组,后方恐面对反垄断瞄准,尽管处境艰难,但这段压力下的沉寂,亦可能预示着蚂蚁集团新一轮的卷土重来。